退热药,也称之为退烧药。别说是家有宝宝的家庭此药必备,就是没有孩子的家庭,对于这种常用药物,几乎也是365天,天天备着。
退热药不仅有口服的,还有栓剂、注射剂,存在哪种药效更好、或副作用更大的情形吗?都做一了解,今后拿决定的时候更安心。
退热药的使用途径有三种:
①传统的口服途径,是经常推荐的途径;
②经肛门直肠使用栓剂。对于呕吐或对口服药物极力拒抗的婴幼儿可以使用;
③肌肉或静脉注射,是目前不推荐的途径。
不论是口服还是直肠肛门用药,都会通过胃肠黏膜吸收入血起作用,它们对肝肾的负担一样。
1.发热的基本知识
发热是由于体内致热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内产热增加、散热减少的现象,而退热药的目的是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状况、减少产热。
给发热儿童服用退热药主要是为了避免高热导致的惊厥,并可降低高热引起的高代谢状态。
2.体温超 38.5℃时,应服退热药物
当孩子发热,特别是体温超过 38.5℃时,服用退热药物。药物的作用就是强迫人体增加散热。
散热过程主要依赖皮肤排汗过程完成。如果孩子摄入量不足,体内水分欠缺,即使服用了退热药物也达不到预期的退热效果。这就是为何有些发热的孩子服用退热药物的效果越来越差的原因。
3.静脉注射利于退热吗?
此外,很多家长都感觉到静脉注射可以退热,于是大家认为输液是退热的良策。
其实,静脉输液能够退热并不是其中输入的抗生素所致,而是输注的液体所致。退热过程是需要体内通过皮肤蒸发水分才能获得。由于发热的孩子水摄入量相对不足,静脉输液增加了体内水量。
其实,多饮水也是同样效果。
4.正确测量体温
孩子发热时,不能以孩子的皮肤温度,特别不能以四肢温度判断发热的程度。发热时,由于人体需要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,往往出现末梢血液相对减少的倾向,导致四肢冰凉。
因此,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进行体温测定——耳温、腋温和肛温。通过体温判断发热的水平。根据体温测定值,决定退热药的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