珠心算,曾经风靡全国的一个计算方法,让多少孩子以为此傲,让多少家长怦然心动?记得我家小宝在上幼儿园的时候,也学习过珠心算。
看着3岁的孩子,就能准确又快速的计算出一长串的加减法的时候,心中的喜悦难以遮掩。相信和我一样的家长定不在少数,因为这不仅是孩子的骄傲,也是自己的骄傲。
甚至有不少幼儿园就因珠心算教得好,而招揽了不少的学生。珠心算,一个看似“历害”的计算方法,其中却隐藏着咱们家长朋友都不知道大隐患。
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珠心算的定义:通俗地说,珠心算就是在脑子里打算盘。以打算盘为基础,使打算盘的操作“内化”,从而替代实际打算盘的外动作,凭借这“内化”了的“心理算盘”(亦称”虚算盘”)在脑中进行加、减、乘、除等计算的方法。凭借这把“算盘”,通过熟练掌握类似“三下五除二”的算盘口诀,以及从高位到低位的计算习惯,使小孩子能掌握较大位数的计算,表现出较高的“计算能力”。
在这里首先请家长思考的是,什么是数学能力?什么是计算能力?两者一样么?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数学?
答案非常明确:计算能力绝不等于数学能力。数学能力代表了一个人的抽象思维水平,代表了一个人逻辑思维的能力。一个数学基础好的孩子,在青少年及至长大成人之后,通常在做事情时表现出很好系统性、条理性、逻辑性、独立思考以及严谨的思维能力,这绝不是“速算能力”。
例如一个会打算盘的老先生,可以非常轻易、快速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,速度堪比计算器,但也仅仅是计算器的能力而已,和逻辑思维能力无关。
换个比喻,珠心算就好比给了孩子一个算盘,让他熟背口诀,借助算盘这个工具表现出快速计算能力。但如果要借助外部工具,那么,借助一台10元钱的计算器,能表现出更出色的计算能力,你会让孩子去学么?
本质上,类似的鼓吹神奇的教学方法之所以受到热捧,都源于家长们的心理预期。很多家长都希望找到一种“速成”的教育方法,但却不知道,看上去很“炫”的成果,往往容易流于表面。这种寻找捷径的心理本身,才是孩子教育中最致命的问题。
在依赖外部的工具取得“成果”之后,家长和孩子自己,都会误以为数学能力得以提升,而真实情况恰恰相反――孩子本身的数学能力,不但没有提升,还会大大受到压抑和损害。